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所有的偉大,源自“破冰之勇”;
所有鏗鏘過程,回首皆是獎勵;
對于甘肅建投“裝備軍團”而言,預見未來,不如創造未來!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裂變”終得“巨變”
十幾年前,可能沒人會相信,甘肅建投也能制造隧道掘進機械、風電光伏設備、治沙裝備、專用汽車這種高端工業產品;當然也不會有人想到,甘肅建投會傾力打造西北最大、甘肅首個裝配式住宅小區蘭州新區投資建設10萬平方米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小區,率先改變建造方式……
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虧損落后老建筑企業,到自主研發制造世界首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及“牽引式單項固沙機”,填補該領域“空白”,再到多款高端裝備產品通過歐盟CE認證出口海外,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專項科技示范工程” 、“全國第一批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尤記得——
“無數個日夜的攻關奮戰,在測試階段僅僅是幾分鐘就看到結果?!薄耙慌_設備就有3800多個零部件,200多處都要進行細節改良,僅是滅火器安放、起吊點位置、前進方向、噪音、防踩踏、防擠傷、電器開關等就多達幾十類,幾百處都需要改進……”攻關CE認證時,一臺樣機整改、資料整理制作、實驗等大致工作分類計劃就有上百項;為了符合歐洲標準電控走線、線模、底板、出進線口都需重新布置;想要滿足歐洲認可的人性化設計,安全、電器、液壓、噪音等多部位都整改。多種產品的相繼認證,甘肅建投經歷的是幾千次整改與數萬次反復實驗……甘肅建投“為了防護所有看不見的風險,在所有看得見的領域都盡量狠抓細節”!
不曾忘——
從上世紀50年代起,甘肅建投在預制部件加工、墻板研制、墻體保溫、施工技法、技術體系建立等裝配式建筑相關領域始終積極進行著科技創新,累積了大量的工程與施工經驗,近年來,甘肅建投又勢如破竹般決策打造建筑全產業鏈,為企業打造全國一流裝配式建筑撐起底氣!然而,在國內裝配式建筑毫無成熟經驗借鑒的顯示情況下,是怎樣“摸著石頭過河”,建成省內第一棟1萬平米裝配式鋼結構住宅試點項目,再到拔地而起10萬平方米鋼結構裝配式住宅;“重壓”之下,整個企業以及所有相關技術人員,又是怎樣體驗著“拔丁抽楔”的不易,而后收獲 “身經百戰”終見成果的坦然與喜悅!這其中遇到的困難、經歷的痛楚,也許只有親歷者才能道盡其心酸。
更嘆于——
一個曾經以建筑施工為龍頭的大型國有企業,搞治沙機械的研究無疑有點“天方夜談”。而甘肅建投恰恰就是以超乎常人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鉆研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并一發不可收拾,在相應的生物技術、沙產業技術不斷跟進。從十多人的團隊發展到幾百人;從2000畝實驗區到十萬畝實驗沙區;從當初社會各界的懷疑觀望,到現在獲批國家級工程與生物治沙試驗基地,獲批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治沙團隊也曾“沒信心,很茫然,不知道怎么下手”,而如今他們想得卻是“代表甘肅建投要為全球沙漠治理做更多……”
耀眼成績背后,是甘肅建投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殺出一條血路”的闖勁,趟出的一條可持續性現代工業裝備制造發展之路。
變道超車或助“四率兩優”擦出“新火花”
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前些年,國內虛擬經濟過熱,“脫實向虛”給制造業帶來很大沖擊。如今,制造業重新回歸,并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甘肅建投“老將發力”不甘落后,搶抓機遇變道超車,在不斷壯大建安、房地產主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著力打造與建筑產業鏈相關的新材料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全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甘肅建投工業裝備制造在“科技轉化率”領域的成績可圈可點。工業企業搭建科技研發平臺10個,完成19項科技成果登記,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首次獲批省級科技重大專項1項,取得專利98項,獲得省市級各類獎勵23個,編制標準32項,發表論文36篇。研制的多功能立體固沙車被評為林業最高獎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在裝備制造領域,目前,甘肅建投圍繞建安主業,打造了彭家坪裝備制造產業園,占地155畝,建成廠房面積9萬平方米,具有成套的機加工、檢驗檢測等設備,擁有含超大型塔式起重機在內的特種設備制造、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書,形成了集裝備研發設計、采購、制造、銷售租賃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建筑起重機械實現了批量化生產,年產達300臺以上,工程機械、隧道掘進機械實行訂單化生產;在甘肅建投蘭州新區工業產業園投資建成了專用汽車制造基地,占地213畝,廠房面積6.22萬平米,構建了完整的專用汽車生產線,取得了專用汽車制造相關資質,基本形成了以環衛類、混凝土類、運輸類為主的產品體系,通過公告車輛達71款,獲批甘肅省專用汽車工程研究中心,現已成為集專用車輛、環衛等高新技術裝備的研發和制造,全環境項目投資與運營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商;投資建設了武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占地1036畝,建成風電車間廠房1.1萬平方米,治沙裝備廠房4.7萬平方米,全面開展風電設備、治沙裝備的制造。
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甘肅建投以構建的蘭州新區、榆中、天水三大裝配式實體產業為支撐,集裝配式建筑研發、設計、培訓、BIM設計、新型建材生產及物流配送、運行維護、商業服務于一體的新型綜合產業集群示范基地,培育形成集約高效的新型建筑產業集群基地。其中,蘭州新區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基本建成并全面投產,重點開展鋼結構研發、設計、制造及安裝業務,在蘭州新區建成了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天水裝配式建筑產業園處于建設階段,總規劃占地面積3100畝,其中一期項目占地1200畝,設計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園區重點建設裝配式鋼結構(PS)、裝配式混凝土(PC)及裝配式設備、機具、模具生產線等;榆中創新科技產業園開始PC構件生產車間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
巧用“工業裝備”要素,抓住建筑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有助于向管理挖出效益,降低項目成本,或也是“四率兩優”發力點之一。 訂單即是效益,“十三五”期間,截止2019年10月工業產值累計105.27億元。2019年1-11月份工業產值完成32.39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9.13%,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在集中管控下甘肅建投“鐵金剛”的集群效應逐漸彰顯。
生態產業直擊高質量發展“領跑方陣”
甘肅建投圍繞投融資、建安施工、房地產開發、“一帶一路”海外業務、科技發展、工業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七大經濟板塊,對標高質量發展,全力構建建筑全產業鏈模式,打造了裝配式建筑、裝備制造、綠色建材、文化旅游、物流產業等新業態,積極推動十大生態產業發展。十大生態產業高度契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也是省委省政府順應“天時”的決策部署。甘肅建投以扎扎實實的成果,高質量“領跑”,努力為社會提供“甘肅建投實踐”和“甘肅建投樣本。
甘肅建投工業裝備領域重點打造了蘭州彭家坪裝備制造產業園、蘭州新區工業產業園、武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加納特瑪工業產業園以及工程與生物治沙試驗基地,形成了“四園區一基地的產業布局”。在綠色產業投資建設永靖礦區,打造砂石料綠色生產基地,現已完成對20家企業的整合工作;在蘭州、天水投資建設了商品混凝土攪拌站,逐步形成了裝備制造、建材生產、鋼結構制造以及爬升架為主的工業產業體系。
“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只能動硬功夫。為充分發揮風電、光伏設備制造優勢,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入股甘肅航天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優勢互補,由風電、光伏設備制造商向新能源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的轉型;為補齊在環衛運營方面的短板,與知名環衛運營商無錫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同,共同運營環衛項目;為補齊裝備研發方面的短板,與武漢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機制,推動企業科研能力建設,完成沙漠綜合治理10000畝,斬獲“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發揮裝備制造優勢爭取環衛一體化運營項目,成功中標張掖市甘州區1.04億元污水處理PPP項目、四川省冕寧縣1.9億元城鄉垃圾中轉站項目,投資建成車輛監測站,年檢測各類車輛超過2萬輛;中標華潤海原北山梁風電項目風電機組塔筒采購I標段、華潤海原北山梁風電項目風電機組塔筒采購II標段、華潤海原尖尖山風電項目風電機組塔筒采購II標段等風電設備制造項目;先后參與完成了臨夏“三館”、天水體育場、以甘南文旅會場館建設為代表的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以眾邦國貿中心(高度239.45m)為代表的超高層建筑;保溫裝飾一體板注冊“百樣格”商標并正式啟用,新型墻體材料保溫裝飾一體板已在裝配式建筑中得到推廣應用,截止目前累計生產保溫裝飾一體板25.69萬平方米。
為了開拓市場,裝備公司下屬的蘭州格賽克設備租賃公司省內在各個市州成立了分公司,省外在西安、銀川、西寧、新疆、成都設立了分公司。金播公司先后在天津、印度尼西亞、加納、巴基斯坦成立四個子公司,成立濟南辦事處,并在迪拜、俄羅斯、敘利亞等建立代理渠道商建立了分支機構。重工科技公司分別在西寧、西安、河南設立了辦事處。通過在其他地區設立子公司、分公司、辦事處,將市場前移,以設立的分支機構為核心向周邊地區逐步拓展,進一步拓寬市場廣度和深度。
從設計生產到銷售與售后,甘肅建投一直在試圖將觸角伸向終端。而要想在工業裝備制造領域獲得一席之地,甘肅建投必須懂得借力。
擁抱新技術是一種借力。
甘肅建投在“互聯網+”模式的賦能下,捕捉全球市場信息,完成商業進化和升級。打造了“上海金播”大宗機械產品交易平臺。2019年金播電商平臺實現在線交易流水24.6億元人民幣,各類注冊會員2137家,簽訂海外銷售訂單24個,訂單額5.78億元人民幣,GEMC產品參與雅萬高鐵項目招標,中標裝載機、叉車等設備,針對印尼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所帶來的巨大契機,敏銳把握商業機會,斬獲自卸車、裝載機等項目訂單,工業裝備市場由傳統的非洲市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邁進。
眼下,甘肅建投裝備已按上發展“加速鍵”,著眼細微處,發力關鍵點,在“從優秀到卓越”的道路上,堅定“量質同升”,駛入一片充滿前景的藍海,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記者:王海燕 工業處通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