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望無盡的沙漠邊緣,一片2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卻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實防線。作為全球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這道防線開啟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7月20日下午,"貫徹黨代會精神 各族群眾話發展--2017全國網絡媒體甘肅行"采訪團一行走進這片位于武威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的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治沙試驗基地。
甘肅省沙化土地面積1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近29%?;哪c環境脆弱,是影響甘肅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長期以來,人工利用麥草、稻草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沙障,因其防風固沙的效果良好而受到推廣,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其難以抵擋漸趨加速的土地沙漠化擴張。
面對全球荒漠化的嚴峻形勢,甘肅建投于2014年率先研制出全球第一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填補了國際、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2016年,甘肅建投研制出牽引式固沙車,其機械治沙效率提升至立體固沙車的1倍以上,是人工鋪設效率的100倍以上,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化速度快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難題。
"一莊子人忙一天還不如這車跑一圈!"當地村民對固沙車如此評價。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主任戴敏說,除去效率優勢,機械化固沙不僅降低成本,作業更規范化,還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并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質量要高、效果更好。
"當然,通過草方格沙障固沙,阻止流沙移動只是治沙的第一道工序。接下來,進行沙生植物的人工種植,同時麥草、稻草等沙障的腐敗也為植樹生長提供營養及水分,重新構建障內局部生態環境,最終實現沙漠土質的改良。 "戴敏說,2016年,基地利用機械生物治沙,改良種植十多畝的試驗田,經送檢,得知種出的蔬菜、果實天然無公害,農藥零殘留,其中瓜果含糖量甚至高于同類瓜果。
在基地現場可以看到,通過人工種植培育,梭梭、花棒、檸條等各類沙生植物長勢良好,同時隨著草沙障內沙子被固定住后,一些野生植物也隨之長了出來,一兩年前治理過的沙丘,已是大變樣。
甘肅建投的治沙防沙,并不僅僅是一臺臺設備, 更是一個構建工程與生物治沙體系的大工程。戴敏透露,考慮到原產自南美洲的藜麥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鹽堿等特性,基地計劃于今年引進并培育藜麥,試驗其在固沙、改善沙漠生態環境的功效,這也是構建大工程的一次有效嘗試。
據了解,目前,甘肅建投在武威民勤、古浪、涼州區機械壓沙工程項目已全面展開。未來,甘肅建投不僅要生產治沙設備,還要帶著設備和一系列的專業治沙人才隊伍向國內外輸出,從固沙、治沙,再到植被種植和土地經營,做全整個產業鏈。